Chin Samta Beta Version 

 
       خانه

ارتباط با ما

جستجو                        
   
   
 
كوچك يا بزرگ كردن بخش :.社會
中国伊斯兰史上最著名的人物 据中国史籍载,唐时侨居中国的外国人仅广州就有12万人之多,其中多数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穆斯林。在泉州,扬州,长安(今西安),甘肃西部,四川梓州等地亦有许多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他们中有传教士,商人,外交使团以及“安史之乱”后落籍中国的波斯,土耳其,中亚籍的士兵,多已中国化。

13.中国伊斯兰史上最著名的人物

唐朝时期

据中国史籍载,唐时侨居中国的外国人仅广州就有12万人之多,其中多数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穆斯林。在泉州,扬州,长安(今西安),甘肃西部,四川梓州等地亦有许多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他们中有传教士,商人,外交使团以及“安史之乱”后落籍中国的波斯,土耳其,中亚籍的士兵,多已中国化。

宛嘎斯 

据中国史籍载,约597-632年期间,奉穆圣之命,来华传教的四位弟子之一,他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其中两位在泉州传教,一位在扬州传教,宛嘎斯在广州传教,并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怀圣寺,又称光塔寺。寺的阿拉伯文碑文说:“这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先贤宛嘎斯(愿真主喜悦他)所建, 他奉真主使者之命来华传教……”。中国穆斯林以为他是著名圣门弟子赛尔德·本·艾比·瓦嘎斯。其实赛尔德未来中国,他亡于麦地那,葬于自齐尔陵园。研究人员分析,他可能是赛尔德·本·艾比·瓦嘎斯的家族成员。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名叫宛嘎斯的圣门弟子在穆圣时代来中国传教。1350年重建怀寺碑文提到“怀圣寺自唐时代已存在”。伊拉克旅行家苏莱曼·塔吉尔 851年写成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提到了怀圣寺。宛嘎斯的陵墓至今坐落在广州市郊外,中国穆斯林尊称为“先贤古墓”,在其周围还有50多仍可拉伯,波斯穆斯林先贤的陵墓。

李珣

波斯人,据传。他是9世纪初来华的波斯大香料商李苏沙的子嗣。唐末侨居中国的波斯人有名的还有安附国,阿罗憾,李元谅,石处温及李珣弟妹三人,而最著名的是李珣弟妹,他们随僖宗入蜀(四川)定居蜀中(四川梓州,今三台县)。李珣宇德润,生于中国,习汉文,善吟诗,著有《琼瑶集》,其中一部分收集于《全唐诗》。李珣还精通医学,著《海药本草》六卷,明代杰出医药家李时珍(1518-1593)编《本草纲目》时有所借鉴。李珣弟李玹,宇廷仪,经营香药和医药,也是诗人。李珣妹李舜,也是诗人,被蜀王衍纳为昭仪。

由于李珣家族接近王室,又善长诗和医学,在唐末有才名,被中国史籍所记载。由于他们华化,中国史籍只记录了他们的中国名,忽视了他们的原名。

李彦升  

李彦升是阿拉伯人。唐至后周(907--960)时期侨居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参加科举,中榜者不乏其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于848年考中“进士” 的李彦升,而“进士”在唐为官方的最高学位。因参加科举的外国侨民不愿表露自己是外国人,故用中文名,所以李彦升的阿拉伯文名中国史籍没有记载。

伊本·瓦哈卜

伊本·瓦哈卜是阿拉伯人,10世纪初来华访问,并会见唐僖宗。艾布·宰德·哈桑·西拉夫在续写苏莱曼·塔吉尔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写到:“古莱什人伊本·瓦哈卜同他一起从西拉夫乘般到达广州,从广州前往中国首都长安(今西安)会见唐朝皇帝,唐僖宗把他作为穆罕默德圣人的家族人接见了他,并加以款待。伊本·瓦哈卜写了《中国纪行》。

宋朝时期

浦寿庚

浦寿庚(?一约1285)定居泉州的阿拉伯富商之一,历宋,元两代。他的祖父定居广州,父亲移居泉州,经营香料,商舶。因浦寿庚和他的胞兄浦寿晟协助宋朝海防力量消灭沿海海盗有功,授予泉州提举市舶司。后升任福建,广东招抚使兼总海舶。1376年12月蒙古军前锋逼近泉州,浦寿庚降元,并协助元朝平定东南沿海有功,受到元世之祖忽必烈的重用,官至镇国上将军,福建,广东二省大都督兵马招讨使,兼福建道市舶提举,总管海上对外贸易30多年。

 浦寿晟

浦寿晟,经名易司哈格,浦寿庚胞兄,协同浦寿庚消灭海盗有功,获南宋朝廷信任,赐广东梅州知府,为官清廉。善作诗词,有《诗集》六卷,另有中国古典诗词一卷。有韬略。他预见南宋将倾,弃官隐居于泉州东郊法石山中,自称隐士,但仍做他兄弟的谋士。当蒙古大军进入福建时,他看到南宋大势已去,劝浦寿庚降元,以保自身利益,并和寿庚一起协助元军平定沿海。晚年仍做隐士。

辛亚陁罗

辛亚陁罗(谢赫阿卜拉),阿曼苏哈尔人。宋史称他为大食勿巡(指苏哈尔,当时阿曼首府)国进奉使。他向神宗进贡许多珍贵礼物。1072年,神宗下诏,特赐辛亚陁罗白马一匹,鞍辔一副。辛亚陁罗居住广州数十年,家资数百万。

蒲亚里

蒲亚里(即艾布·阿里),宋绍兴元年(1072)时来广州定居的大食人。宋史称他运载大批阿拉伯货物,如香料,大象牙等来到广州,广州有右武大夫纳利其财,以妹嫁之,浦亚里遂留居广州不归,致劳皇帝委广州知府劝其回国,以继续其贸易,由此可见浦亚里在当时国际贸易上的重要地位。

浦罗辛

浦罗辛(即艾布·易卜拉欣),大食香料富商。《宋史》载:公元1136年,浦罗辛用自己的船舶从阿拉伯运载大量乳香到泉州,其货物数量之大,价额之昂贵令泉州知州之极大重视,而奏请宋高宗褒扬蒲罗辛对中阿贸易之贡献,并予以奖励。泉州一市舶司官吏协助蒲罗辛贩乳香与香料,赚利巨大,为朝廷收税可观,故皇帝下旨委蒲罗辛以官职,晋升市舶官吏。

补哈丁

补哈丁(即布尔罕丁),来华的大食(指阿拉伯人或波斯人)传教士,据传,是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女儿法蒂玛的支系第16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 (1262-1274)到达江苏扬州传教,在中国穆斯林中享有声誉,被尊称为谢赫先贤补哈丁。谢赫在扬州城修建清真寺一座,名曰仙鹤寺,因其建筑形状或扬州城廓形似仙鹤。谢赫补哈丁于1275年去世,葬于扬州城东古运河畔高岗上。后元代,明代来华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以及明,清两代扬州著名阿訇也葬于此,遂成了穆斯林公墓,把补哈丁陵园与建于陵墓西南侧的清真寺通称为“回回堂”,内立有阿拉伯文,波斯文,中文的四个墓碑,现己成为中国伊斯兰古迹之一。

萨杜克·布格拉汗

萨杜克·布格拉汗(?一955),中国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哈拉汗回鹘王朝可汗。生于今哈萨克坦的托克马克。父亲巴泽尔是王朝大可汗。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其叔父乌古尔萨克·卡迪尔汗后,随叔父生活。893年汗国首都怛逻斯(今哈萨斯坦的江布尔城)被萨曼王朝攻占后,随叔父迁至喀什噶尔。16岁时接受避难于新疆阿图什的波斯籍的萨曼王朝王子曼苏尔·本·奈斯尔的传授,秘密归信了伊斯兰教,起经名阿卜杜勒·凯里姆。接着他劝化他的母亲,侍卫,青年朋友,部分王族成员也归信了伊斯兰教。910年在萨曼王朝穆斯林的支援下,萨杜克在喀什噶尔发动武装政变,推翻坚持萨曼教的叔父,夺取了政权,取号布格拉汗(布格拉,突厥语,意为公驼)。宣布伊斯兰教为王朝的国教。不久,出兵萨曼王朝,夺回怛逻斯,接着出兵打败拒绝归信伊斯兰教的巴拉沙衮大可汗,在整个汗国推行伊斯兰化。殁于伊历344年(955),葬在阿图什,其陵墓至今犹存。

曼苏尔·本·奈斯尔·萨曼尼

曼苏尔·本·奈斯尔·萨曼尼,16世纪中亚萨曼王朝王子,哈拉汗王朝第三任可汗萨杜克·布格拉汗由萨满教改宗伊斯兰教的启蒙导师。塔吉克族·其父奈斯尔·本·艾哈迈德为萨曼王朝埃米尔。在同其弟伊斯玛仪争夺王位继承权斗争中失败后,曼苏尔为躲避叔父的迫害,逃奔到喀什噶尔,向哈拉汗王朝可汗乌古尔萨克·卡迪尔汗寻求庇护。可汗友好地接待了他,不久任命为阿图什地区行政长官,并允许他在阿图什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可汗致子萨杜克在阿图什看到来自布哈拉的穆斯林商人做礼拜的仪式,颇感兴趣,于是他常去拜访曼苏尔亲王请教伊斯兰知识,于是在曼苏尔的劝导下,萨杜克改宗了伊斯兰教,取经名为阿卜杜勒·凯里姆,成为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可汗。以后曼苏尔帮助萨杜克推翻了拒绝接受伊斯兰教的乌古尔萨克·卡迪尔汗。萨杜克登上了汗位,号称布格拉汗后,曼苏尔仍为其导师,共同致力于伊斯兰教在汗国全境的传播。殁后葬于阿图什萨杜克·布格拉汗麻札旁,其陵墓至今犹存。  

蒙元时期

扎八儿火者

扎八儿火者(即赛义德贾法尔·和者,1118—1236)。《蒙古史·扎八尔传》称他是波斯人,穆圣后裔,原是贩卖牲畜,皮毛的商人。1263年他骑一峰白色骆驼,赶着一千只羊,途经班朱尼河,与兵败溃逃的成吉思汗邂逅相遇,一见面就受到成吉思汗的器重。成吉思汗遭怯烈部落夜袭,因无戒备,败逃到班朱尼河岸,随侍者仅19人,他们与成吉思汗盟誓:“誓死相从,永无二志”。扎八儿也参加“班朱尼誓约”遂成为成吉思汗的心腹将领之一,开国功臣之一。扎八尔长身美髯,雄勇善骑射,通多种语言。成吉思汗欲伐金朝,派扎八儿使金,以观虚实,他前后九次使金,了解到地理,边塞,战备等情况。于1213年助成吉思汗击败金朝,迫使其议和。扎八儿官至黄河以北,居庸关以南诸路达鲁花赤(相当于现代大军区军政长官,兼军队总司令)。驻守大都(今北京)。1236年亡,享年116岁,追封为凉国公。

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名欧麦尔。《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称:他是布哈拉人,赡思丁·欧麦尔是他的名字,赛典赤是他的尊号。相传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第31世后裔。父名麦哈目德·凯玛伦丁。成吉思汗西征时,赛典赤率千骑迎接,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初任成吉思汗帐前侍卫,随从征战,屡立战功,官职不断上升。窝阔台(成吉思汗三子)即位后被任命为丰,靖,云三州(今呼和浩特,大同一带)的都达鲁花赤。蒙哥汗(成吉思汗孙子)时代被任命为燕京路(北京)总管。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被任命为燕京路宣抚使。1261年拜中书省平章政事,兼管全国财政,相当于丞相。1264年出任陕西,四川中书省平章政事。1270—1271年两次率军出征南宋,有战 绩。由于他治理过的各个省区都有政绩,显示了他在政治,行政管理,军事上的才能,于1274年,忽必烈委任他边远地区最难治理的云南平章政事。这时他已 63岁,在云南执政的六年期间政绩卓著,伊斯兰也有所发展,在各地修建12座清真寺,同时也为汉族百姓修建了孔庙。获云南各族人民的爱戴。1279年病逝于昆明,整个云南人民为他痛哭。忽必烈汗追封他为咸阳王。  

倒刺沙

倒刺沙,《新元史·倒刺沙传》称他是西域回教人。中国其他史籍称:倒刺沙三宇不识其译自何文,故不知是阿拉伯人,还是波斯人。其实,它是倒刺·沙黑的译音,是波斯文名,波斯人无疑。蒙元泰定帝继位前,倒刺沙就是泰定帝的亲信。泰定帝即位后,拜倒刺沙为中书平章政事,继而升为中书左丞相。  

纳速刺丁

纳速刺丁,赛典赤长子,继承父位,先后任中奉大夫,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云南行中书省左丞,陕西平章政事。于1292年亡,追封延安王。赛典赤子五人:长子纳速刺丁。次子哈散,官至广东省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左丞,宣慰使都元帅,后任江西省,四川省平章政事,官至云南行省左丞粤宣慰使都元帅,后任江西省,四川省平章政事。四子苫思丁·兀默里,官至云南建昌路总管。五子马速忽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纳速刺丁有子12人,都担任重要官职。现在云南的纳,哈,马,赛,忽,速,撒,木,沙等13姓穆斯林都是赛典赤的后裔。  

阿哈马

阿哈马《元史·阿哈马传》称,他是花刺子模人。原是元世祖忽必烈妻子察必可敦媵臣,随从来到宫廷。忽必烈汗发现阿哈马有理财才能,受到赏识。世祖即位后欲伐南宋,准备经费,选一批精干的理财人,掌管财政,于是阿哈马受到重用,被任命为相当于现代的财政大臣。他为元世祖掌管财政20年,国库充实,百姓富饶,官升到中书平章政事,荣禄大夫,位例于丞相,权势大增,引起朝廷一些蒙古,汉族大臣之嫉妒,向世祖进谗言,进而唆使世祖杀害阿哈马及其四个儿子和侄子宰奴丁,家产全部抄没。史家认为阿哈马成为宫廷内权力之争的替罪羊。  

答失蛮

答答失蛮(1257-1317)。 答失蛮一词为波斯语词,意为学者,但在元代以答失蛮命名者颇多,可见当时来华的色目人中波斯人居多。中国史籍称答失蛮多西域人,从名称看是波斯人无疑。答失蛮的祖父,父亲早期追随成吉思汗。其家族成员都是元朝近臣。答失蛮长大继承父亲哈只的职务,总管世祖忽必烈的膳食,与世祖和王室接近。1287年答失蛮随世祖东征有功,以蒙古贵族之女嫁给他。辽东王叛变,答失蛮随世祖北征,答失蛮在山西督办粮饷有功,得到提升。

在成宗,仁宗时期,答失蛮仍是皇帝的近臣。成宗时的官至司农卿(相当于农业大臣)仁宗时进升荣禄大夫(相当于司法大臣)。

答失蛮为官廉洁,忠言直谏,宽厚爱民,轻财乐施。公元1317年答失蛮病故,享年60岁。  

哈散

哈散《元史·哈散传》称他是怯烈人,早期追随成吉思汗。1203年怯烈部落夜袭成吉思汗营地,因无备溃败,逃到班朱尼河畔,环视左右,只有19人相随,大呼:谁助我完成大业?19人齐声相应与成吉思汗盟誓,誓死相从。哈散为19人“班朱尼河盟誓”成员之一。哈散及其儿子们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哈三官至丞相。

萨都拉

萨都拉(1272--?)字天锡,元代著名回回诗人,亦善长书法,绘画。其祖先,中国史籍说法不一,说西域回回人,说回鹘人,说色目人(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回鹘人,中亚人)。有的史籍说是答失蛮氏。答失蛮为波斯文词,可能是波斯人。祖父名思兰不花,可能是赛拉目·布哈拉(salam Bukana)的音译,意思是布哈拉的和平。

可见祖先是布哈拉人。他父名阿鲁赤,弟名刺忽丁,从他的名字,父亲,弟的名字看,肯定是阿拉伯,或波斯,或中亚的穆斯林家庭。祖父,父亲曾随蒙古军西征后来到中国,参加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有武功,成为世祖赏识的军事将领。曾镇守山西北部的大同,代州。萨都刺出生在代州(今山西省代县)的雁门,故被称为代州人,他的诗集叫《雁门集》。

萨都刺天资聪颖,自幼喜爱中国文学,尤其诗词,1327年登进士第,从而有机会在江苏镇江,河北等地担任要职。在职期间为官清正,爱护人民,惩治恶吏。在镇江任职期间为百姓办了许多善事,得到人民的爱戴。萨都刺不仅是元代的廉政清官,而且也是杰出诗人,画家,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留下七部诗词集,最著名的是《雁门集》。他的书画亦负盛名,至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爱薛

爱薛(1227-1308),全名伊萨·伊本·艾比·舒克尔,叙利亚人。父亲是天文学家。爱薛继承家学,成为著名天文学家。也精通阿拉伯医药。通晓阿拉伯语,古叙利亚语,波斯语,蒙古语。忽必烈汗曾下令征召西域天文学来中国设司天台,爱学,札马鲁丁等穆斯林天文学家应召来华。爱薛初任翰林学士(皇帝的秘书,顾问)。1263年忽必烈汗敕令设回回星历司和回回医药司,命爱薛掌管该二司。他与札马鲁丁等合作编制回回《万年历》。1270年回回医药司改为广惠司,仍由爱薛执掌。还创办了京师回回医药院,由他的妻子萨刺主持。1271年元政府在大都(北京)设回回司天台,爱薛和札马鲁丁合作编制了《回回历》,供全国穆斯林使用。1265—1286年间,爱薛曾三次出访波斯伊利汗国,在马拉格天文台参与波斯天文学家奈绥尔丁·图西(1200-1273)主持的国际科学协作。在马拉格代表中国科学家作了题为《中国和维吾尔的历法》的报告,并协同奈绥尔丁·图西,艾布·法拉吉等科学家共同译编过欧几里得,托勒密的天文学著作。

札马鲁丁

札马鲁丁,波斯人,原为伊朗大布里士附近马拉格城天文学家,精通天文,历算。忽必烈汗即位前曾下令征召西域回回天文学家。札马鲁丁等由波斯伊利汗国旭烈兀汗派遣来中国大都(北京)。1263年忽必烈汗在大都设回回星历司,札马鲁丁奉命与爱薛等穆斯林天文学家一起编制《万年历》。《万年历》可能是经过修订的波斯《哲拉勒历》。

同年札马鲁丁还制造了7种天文,地理观测仪器。《元史·天文志》记载了这7种仪器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名称及其形状和用法。在北京图书馆尚存。它们与波斯天文学家奈绥尔丁·穆罕默德·图西在马拉格天文台配备的仪器基本相同。1271年,元政府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设回回司天台,任命札马鲁丁为提点(台长)主持回回历的编制工作。由回回天文学家凯马刺丁·赡思等协助,参照奈绥尔丁·穆罕默德·图西编制的《伊利汗历表》,每年编印数千本回回历颁行,供全国各地穆斯林使用。

也黑迭尔丁

也黑迭尔丁,元代著名回回建筑学家。阿拉伯人,旭烈兀西侵,占领巴格达后,同其他穆斯林学者,工程师一起被征调来到元朝大都(北京)。由于也黑迭尔丁精湛的建筑艺术,得到元世祖的器重。1260年,也黑迭尔丁奉命掌管茶迭儿局(相当于建筑工程部)。1264年,也黑迭尔丁奉命修建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1266年竣工。同年也黑迭尔丁被任命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兼领监宫殿(相当于现代的建设部)。同年12月,忽必烈汗命也黑迭尔丁规划修建京城大都与皇宫。于1274竣工。也黑迭尔丁把大都规划为55个区,至今北京的一个区名为海淀区,淀即宗教。也黑迭尔丁规划设计京城大都的明显特征是一条轴线穿过城市中心,把京城分为两半。他把阿拉伯,波斯的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起来。

赡思

赡思(1277—1351),元代华化的阿拉伯人。其祖父鲁坤于13世纪初从中亚迁移到中国,受到窝阔台汗的赏识与重用,曾在山东,河北等地区担任过要职。共父翰直为人耿直,轻财重义,不贪官职。赡思天资聪颖,自幼好学,9岁始学儒学经书,20岁时师承翰林学士,名儒王思廉,博览群书,成为知识广博,精通儒学,律法,天文,地理,数学,水利,甚至对国外著述无所不通的元代著名学者。他著述丰富,在上述学科领域的著作多达10几部,论文集有30多卷,其中流传下来的只有5篇。

赡思起初效法父亲,不图仕途,立志治学, 侍父母,后文宗下诏召见,委以官职,曾先后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担任监察,司法,水利等方面的重要职务。他为官清正,品德端正,秉公执法,毫不容情,所到之处平反冤狱,体恤百性疾苦,严惩邪恶,并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皇帝采纳,从而受到百姓爱戴,群臣敬佩。

明朝时期

常遇春(1330—1360),字伯仁,安徽怀远县人,出生农民家庭,父亲是阿訇,自幼习武,20岁时已勇力过人,武艺高强。1355年25岁时投奔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征战14年,战功卓著,是朱元璋的十大回回将领之一,也是朱明江山的主要功臣之一。1367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5万大军北伐,用三个月的时间占领山东,河南。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徐达,常遇春继续北进,占领河北,攻下大都,接着常遇春又率军轻取上都开平。1369年7月,常遇春率师南下的路上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39岁。洪武帝闻报,悲痛之极,亲自出奠,追封为开平王。洪武帝在总结开国之功时说: “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常遇春在军中常斋拜,驻地附近如有清真寺,就常去礼拜并听阿訇讲经。常遇春所遗同族人及回民军士定居于北京东郊,建村,名常营,至今犹存。

胡大海

胡大海(?--1362)宇通甫,安徽泗县人,祖籍波斯,为朱元璋十大回回名将之一,也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其祖先随蒙古军来华。胡大海原是一个炸卖油条的小商人,身材魁梧,勇力过人。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县时大海前来拜见,朱元璋一见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严,憨厚,说话十分投机,非常爱慕,于是留于军中,命为前锋。经过几次大战,立下战功,成为亲率大军的一员大将和指挥官。在平定浙江,江西等南方的各个战役中战功卓著。大海待人诚恳,对降将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将蒋英暗算。大海遇害后,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追填封越国公。

木英

木英(1345—1392),字文英,安徽定远人,朱元璋十大回回名将,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幼时父母早亡,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生活在朱元璋夫妇身边,在兵营,征途中度过童年。从小习文练武。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时,木英才12岁。到18岁时就率军征战,并参与镇守镇江。1367年朱元璋派军取福建时,木英率一路军攻城夺地,立下战功。洪武三年(1370)被授予镇国将军。1376年朱元璋委回民大将邓愈为征西大将军,木英为副将军,西征甘,青,藏地区,得胜而归。1378年朱元璋命木英为征西将军和回民大将蓝玉率军再度西征,得胜而归。1381年洪武帝命傅友德,木英,蓝玉率30万大军南征云南,经过一年征战,平定云南,木英留守云南,他象当年赛典赤一样治理云南,大抓屯田,令军士开垦,扩大耕种面积,并扩广滇池,疏浚河道,兴修水利,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深受人民爱戴。在他治理云南11年期间,百业兴旺,社会安定,受到洪武帝称赞。1392年6月木英病逝于云南,享年48岁,洪武帝十分悲痛,命归葬京师,追封滇宁王。

蓝玉

蓝玉(?一1393),安徽定远人。朱元璋十大回回将领之一,为朱明江山,为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为明朝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官至大将军,凉国公。

郑和

郑和(1371—1434),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航海家,云南晋宁人。原姓马,名三宝,元朝云南总督赛典赤五子马速德的五世孙,赛典赤的六世孙,即穆圣后裔。他的曾祖父名拜颜,祖父称哈智,父亲称马哈智,即他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麦加朝过觐。1382年,郑和12岁时父亲病故,正值木英率领的明军攻占云南,郑和被俘,明军带回北京送给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作侍从。郑和的聪明才干得到燕王的赏识。1399年郑和29岁时,燕王举兵伐南京,废惠帝(朱元璋太孙),郑和随燕王征战,多建奇功。燕王称帝后郑和被擢为内宫监太监,主管宫室陵墓的建造,宫廷婚丧礼仪等事务。1404年成祖赐姓郑,才叫郑和,成为成祖的近臣。1405年被任命为成祖的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即南海,印度洋沿岸30余国,航程最远达到非洲东岸,历时30年。其中声势最盛,影响最大的是永乐时期的四次,即1405年,1407年,1409,1413年,每坎率领几十艘到几百艘船只,载将士27000 多人,载大量黄金,丝绸,珠宝,瓷器,工艺品等货物及赠送各国的珍贵礼品,聘西安羊市清真寺阿訇哈三及马欢,费信等为顾问和翻译。成祖选派郑和几次出使西洋,目的有三:①发展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②向海外炫耀明朝的富强。

③怀疑惠帝逃住海外,借以查寻,以防后患。成祖选派郑和是,因为他有智略,知兵习战,才貌双全,内使中无与相比者。另一个原因郑和是穆斯林,他的祖先朝觐,熟悉海路,知南洋和阿拉伯国家的民情。郑和自幼听祖父,父亲叙述朝觐,天房麦加圣地,穆斯林各国风土人情,沿途见闻等,他从小立志追祖父,父亲的轨迹,前往麦加朝觐。郑和的舰队在出使远航中曾到达霍尔木兹海峡,佐法尔,亚丁,曼德海峡,直到吉达,麦加,他和他的穆斯林随从完成了朝觐功课。根据郑和航程绘制的《郑和航海图》共有20图,40面,是中国最早的一份远洋航海图,对后来航行西洋提供了重要依据。郑和率领的舰队规模之大,造般的工艺,历时之久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

麦赫杜姆·艾尔左木

麦赫杜姆·艾尔左木(1461—1534),本名艾哈迈德·哈萨尼。麦赫杜姆·艾尔左木为其尊号,意为“最伟大的主人”。中亚苏菲派乃格什迪耶第五代著名导师,新疆喀什噶尔和卓家族先祖。中亚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人。共祖父哲马鲁丁是居住在麦地那的第17世圣裔,其父布尔汉丁是著名苏菲谢赫穆斯利赫丁门下的苏菲修士。麦赫杜姆曾就读于塔什干伊斯兰经学院,并加入了乃格什班迪耶教团,成为该教团第三代依禅和卓阿赫拉尔(?一1490)的信徒。1516 年成为乃格什班迪耶教团第五代依禅。1533年曾来到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传播乃格什班迪耶教理,受到新疆穆斯林的敬重。麦赫杜姆的子嗣们后来在南疆喀什噶尔,中尔羌,私阗等地建立了教权,形成了依禅派—白山派和黑山派—。麦赫杜姆为乃格什班迪耶派理论权威,一生著述甚丰。晚年在撒马尔罕附近的达赫比德故居逝世,该地建有他的麻札。

胡登洲

胡登洲(1522—1597),著名经师,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的奠基人,字明普,经名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伊利亚斯,回族,陕西咸阳人。生于清嘉靖三年(1522),被穆斯林尊称为“胡太师巴巴”。幼时学习汉文及儒学,及长师从同乡著名阿訇高某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兰教义,教法,哲学。·后前往麦加朝觐;回国后立志兴办伊斯兰教育,培养宗教人才。他先在自己的家中设帐,讲学,免费招收学员,后移到清真寺内,借鉴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清真寺内附设学校的办法,并结合中国传统私塾教育,建立了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的基础。胡登洲的弟子,再传弟子中出现了一批著名阿訇和经师。他们把胡登洲建立的经堂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陕西学派和山东学派。胡登洲倡兴的经堂教育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明清之际中国四大著名穆斯林学者

王岱舆

 王岱舆(约1584——1670),号“真回老人”,江苏南京人,回族,其祖先为西域人(西域一般指中国西部新疆,中亚,波斯,阿拉伯地区)。汉文史籍载,其祖先在明朝初年来华朝贡,因精通天文历算,被授职钦天监,赐居京师(南京),王岱舆生于南京,自幼在家中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接受伊斯兰教育。12岁时开始学习汉文。30岁时开始攻读宋明理学及佛,道教经书,被誉为学通四教(儒,佛,道,伊斯兰教)。一生致力于伊斯兰教经籍的研究,著,译事业,并与教外学者辩论,阐释伊斯兰教的原理,批驳儒,佛,道教与伊斯兰教相违的地方,并把辩论用汉文写成论文,随后编辑成《正教真诠》,《清真大学》等名著。  

马注

马注(1640—1711),字文炳,经名优素福,生于云南保山县,是 元代云南总督,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15世孙,即穆圣45世后裔,回族。7岁丧父,家境贫苦,母亲带他和他的哥靠农耕过活。自幼笃学,16岁中秀才,18 岁时母亲过世,他在云南明小朝廷担任一个小官职。1659年南明政权瓦解,清军入滇后,马注以教书为生,始钻研儒和佛学,20岁时开始著书立说。康熙(1669)马注30岁时因云南政治变乱,离家北上到了北京。北京是学人荟萃的都城,伊斯兰学者也不少,于是他广交在京伊斯兰人士和学人,便产生了研究伊斯兰学术的浓厚兴趣,于是开始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攻读伊斯兰经籍。1683年马注44岁时将其历经数年,潜心研究成果撰写成《清真指南》一书。康熙 23年(1684)马注带着妻子法土麦和两个儿子离开北京,取道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返回云南,‘路上广交各地经师,将《清真指南》与他们进行交流,征求意见,并设帐讲学,因其圣裔身份,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敬重。四年后回到了云南,继续设帐收徒,讲授他的著作,并对《清真指南》进行增补;修订工作。马注曾数次把他的著作,家世和他对伊斯兰教在整治世道,人心,教化作用等看法进呈康熙皇帝,目的是凭借朝廷的力量,推进伊斯兰在中国的传播,提高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地位,但均未成功。晚年郁郁而终。

马注为他的祖先咸阳王赛典赤墓撰写《王陵常住碑记》。

刘智

刘智(约1695—1745),字介廉,江苏南京人,回族,其父刘三杰系著名经师。刘智幼承家学,学习兴趣广泛。15岁起研读了8年儒家经籍,接着又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6年,深研伊斯兰教义,教法,哲学。后又研读佛,道两家经书,及西方传来的书刊。但他研读各家学说的目的是通过与各家学说的比较,论证,向说汉语的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阐扬伊斯兰教学说。他知识领域的广博使他的著述具备了超越王岱舆,马注等人著作的条件。他把伊斯兰教的教义学,哲学,苏菲学与儒,佛,道的学说,宋明理学进行比较,全面论证伊斯兰教义学,宇宙论,认识论。他收集阿拉伯文,波斯文资料,编译出《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等名著。他的著作受到当时及后代回,汉学者的高度推崇。刘智于1745年亡于南京,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穆斯林公墓,立有墓碑“先贤介廉刘公之墓”。

马德新 

马德新(1794-1874),字复初,经名优素福,号鲁哈丁(意为宗教的灵魂。回族。云南太和人。幼年随父学阿拉伯文,波斯文及伊斯兰经籍。及长赴陕西西安攻读伊斯兰教义,教法等学科,成为经师。1841年赴麦加朝觐,后游学埃及开罗,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塞浦路斯,伊斯坦布尔,亚丁,新加坡等地,与各国,各地伊斯兰学者广泛接触,交流探讨伊斯兰学术,搜集伊斯兰经籍,历时8年回国后在云南各地设帐讲学,各地穆斯林青年和学者纷至沓来,向他求学,一时经堂教育在云南兴盛,时人尊称他为“老巴巴”。1856年苏莱曼杜父秀领导滇西回族穆斯林举行反清起义时,马德新号召滇东回族穆斯林也武装起义,与杜文秀相呼应。后随马如龙降清,但于1874年被清廷杀害,终年80岁。马德新毕生致力于宏扬伊斯兰与伊斯兰文化。他精通汉,阿,波等文,并涉猎孔孟之道,宋明理学,学识渊博。他以伊斯兰教义为基础,引证宋明理学,阐扬伊斯兰教义,教法,修持,仪规及其哲理,撰写出《四典要会》,《大化总归》等。马德新与王岱舆,马注,刘智并称为明清中国四大穆斯林学者。 

张中 

张中(1584----1670),字时中,回族,江苏苏州人,出身于伊斯兰经学世家。自幼攻读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及伊斯兰经典,尤其钻研认主学,同时涉猎儒,佛经籍。曾在扬州,苏州等地设帐收徒讲学。1638年印度伊斯兰传教师阿什格来华,在南京讲学传教,张中前去南京,师从阿什格学习三年。阿什格主要讲授认主学。张中根据他的讲解,用汉文翻译,阐释,写成《伊玛尼解》,即《归真总义》,主要讲的是确信真主,认识真主。他又从波斯文著作《率苏理》译述《四篇要道》4卷。卷一讲伊斯兰的信仰。卷二讲认识真主。后两卷讲行为,即清洁,“五功”等。

常志美

常志美(1610-1670),字永华,号“常谢赫”,“常巴巴”,回族。祖籍撒马尔罕人。9岁时随父来华进贡,先留居陕西,后移居山东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而姓常。早年在陕西投师于胡登州的三传弟子马真吾及著名经师张少山门下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和诸学科伊斯兰经典。学成后回山东济宁,先后在东大寺和西寺设帐讲学,培养经师,阿訇。常志美学识渊博,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对凯俩目学(认主学)和苏菲学造诣尤深。他讲授凯俩目学,《古兰经》注,教法,苏菲学等多种学科经典,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在经堂教育中,他设置的课程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与陕西的老前辈有所不同,逐渐形成山东学派,从而成为山东学派的奠基人。著有《法尔西文法》一书,成为中国穆斯林学习波斯语语法的教本。

伍遵契

伍遵契(1598—1698),字子先,江苏南京人。回族,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学习儒书少中秀才,但他抛弃功名,不为官,而潜心研习伊斯兰经典。曾投师胡登洲的四传弟子常志美门下学习,学成后在南京,苏州,镇江等地清真寺设帐讲学,培养经师。1671年摘译波斯文经典《米尔萨德》,定名为《归真要道》。《米尔萨德》是波斯学者阿卜杜拉·艾布·伯克尔于伊历618年(1221)编著的,其主要内容讲述伊斯兰教的教义,哲学和功修等系统的著作。伍遵契还著有《修真蒙引》一书,讲述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宗教功修,婚,丧礼规等。  

马来迟

马来迟(1681—1766),经名阿卜杜勒·哈里姆,回族。祖籍陕西西安,后迁居河州(今临夏市),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马从善,明朝授予建武将军。其父马家俊为武拔贡。来迟自幼在清真寺念经。1698年来迟18岁时完成经堂教育大学各课程,穿衣挂帐,成为阿訇,先后在甘肃临夏市,广河,青海民和等地清真寺任阿訇30多年。1728年来迟前往麦加朝觐,途径广州时,在怀圣寺跟伊玛目学习阿拉伯语方言,地理,风俗等三个月,然后同几位中国哈智,阿拉伯也门人一道乘船,历时两个月到达亚丁,再赴麦加朝觐,并在麦加苏菲道堂学习三年,研究了乃格什班迪耶,沙兹林耶,戛迪林耶,苏哈拉瓦迪耶等苏菲学派。’其间访问了也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等地访师求学。1734年来迟仍取海道,经香港回国。临行时他的导师谢赫麦赫杜姆给他取了艾布·夫图哈的道号。道堂谢海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阿格勒赠给他《冥沙勒》,《卯路德》等经典,并授给他拜毡,长衫,传道印章等。回国后来迟先在河州,青海循化等地传教,并传授苏菲派虎非耶学理,创立了花寺门宦。在他的劝导下,青海化隆卡尔岗地区的部分藏,汉族群众归信了伊斯兰教,接受了乃格什班迪耶——虎非耶道统。后应邀到云南,河南,陕西等地清真寺任教长。1766年谢赫马来迟病逝于河州(临夏市),终年85岁,建有拱北,称花寺拱北。

 
Rate
 
 

All rights reserved Department of propagation of Islamic Propagation Office

Technical support: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pagation

 
Home | Back |
Guest (PortalGuest)


Powered By : Sigma ITID